·  绵阳广播电视台官方网站

国防科技大学:向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冲锋

新华网     2023-09-12 11:41            

  新华社长沙9月6日电 题:国防科技大学:向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冲锋

  于晓泉、张照星

  从北国雪原到湘江之畔,由“哈军工”发展而来的国防科技大学,历经70年峥嵘岁月,培养输送各类人才20余万名,从尖端科技攻克到重大武器装备研发,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王飞雪(左三)与科研人员研讨交流(2023年6月8日摄)。新华社发(张龙 摄)

  “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加快国防科技自主创新步伐”,习近平主席致国防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贺信中的殷殷期许,激励着国防科大人勇担时代重任,锐意开拓进取,吹响了向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冲锋的号角。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湘江之滨,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的国防科大,汲取深厚授业传统,创新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选留博士毕业生,选调部队优秀军官,教研岗位招考文职人员全部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海外知名高校……细细梳理手中一份份政策,国防科大政治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处长李松涛感慨,为更好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国防科大延揽一流师资队伍的步伐越来越快。

  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教员邢中阳(中)为学员讲解光路原理(2023年4月2日摄)。新华社发(张龙 摄)

  曾在北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空天科学学院青年教员王珊珊,开辟了国防科大功能纳米材料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今年2月,年仅33岁的王珊珊成为国防科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打破论资排辈,对优秀人才做到大胆使用、信任支持,才能让他们在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攻关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李松涛坦言。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攻关(2023年4月1日摄)。新华社发(张龙 摄)

  系统工程学院教员张胜曾两次获得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三次荣立二等功,代表国防科大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接受联合培养,目前已成为指挥控制领域的青年专家。

  从“银河”“天河”团队,到新兴的无人作战系统团队、空间电子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再到设立7个青年创新人才孵化中心,国防科大积极探索超常举措加快完善人才引育用留。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科研人员在天河机房检查设备运行情况(2023年4月1日摄)。新华社发(张龙 摄)

  筑巢引得凤来栖。2022年,国防科大引进和培养的13名优秀青年人才直接评定高职,一批30岁的副教授、副研究员等为代表的优秀群体担当重任,全校教研人员当年在《自然》《科学》杂志子刊等国际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26篇,获军事科学技术一等奖10项。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国防科技自主创新是重中之重。”国防科大教育训练部副部长曾光说。

  国防科技大学钱学森创新拓展班学员对无人车系统进行调试(2023年4月2日摄)。新华社发(张龙 摄)

  走进国防科大某科学家团队实验室,刚刚从东部战区某部演训一线反馈的一系列新鲜出炉的数据正在应用到某研究成果中。

  东部战区某部列装某新型火箭炮后,这个团队与他们联合攻关,开发出一套核心算法软件,将侦察目标的坐标精确度提升数倍。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学员在微波暗室开展科研攻关(2023年6月6日摄)。新华社发(张龙 摄)

  “信息支撑战场决策,更加精准的目标坐标直接关系战斗的成败。”在多次实战化演练检验后,这套算法软件让参加演练的该部营长葛杨信心倍增。

  某装备与雷达部队联合开展探测试验,新型合成化智能装备助力边防,优化推演平台高质量支撑部队实战化演训……仅2022年,国防科大百余支科学家团队开展了上千次各类服务备战打仗活动,从前瞻化问题研究到高端化战争设计,一系列自主创新技术助推部队战斗力生成。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王戟(右二)与学员交流学习心得 (2023年6月7日摄)。新华社发(张龙 摄)

  “科技赋能服务备战,是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的有效途径。”曾光说,将科研从实验室搬到演训场,不仅丰富了战教耦合的育人内涵,还加快了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步伐。

  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学员进行无人机飞行试验(2023年4月3日摄)。新华社发(张龙 摄)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初秋的长沙橘子洲头,刚刚从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考入国防科大的余建贤、汪一凡、叶大山、储翔4名学员瞻仰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前不久,他们和其他16名考取军校的中学同学给习主席写信,表达献身国防、矢志强军的信念和决心。习主席回信勉励他们,努力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

  得青年者,得未来。无论是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还是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都必须在源头上吸引优质生源。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科研人员赴空军某旅开展调研(2023年4月4日摄)。新华社发(张龙 摄)

  2022年,国防科大在全国原有175所生源基地中学的基础上,遴选新增35所中学,并对这210所中学全部授牌;2023年,又邀请了100余所中学校长,围绕“深化青年学生国防教育,共同培育一流军事人才”深入研讨交流。“今年,以余建贤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质量生源,为国防科大注入了新鲜血液。”国防科大教育训练部招生处处长高超十分欣喜。

  系统工程学院宣传栏前,博士生李凯文领衔完成的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影响力连续两年“霸榜”前十位的新闻引人注目。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学员进行模型火箭飞行试验(2023年4月2日摄)。新华社发(张龙 摄)

  作为学校“人才+创新项目”模式招收的研究生,李凯文在国际上首创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多目标优化方法产生了广泛影响,年仅28岁的他受欧洲科学院一位院士邀请,和众多业内专家开展专题交流,国内外一些科研院校和机构也纷纷表达咨询与合作意向。

  每年举办各类任职教育班次200多期,培训万余人……数据背后,是国防科大为战育人的使命担当,从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首席教授制度,到立项课程必须深挖军事应用案例,再到教育训练领域数字化转型,每一项措施都着眼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苗子。

  七十年,正青春。国防科大向着科技强军、人才强军的战略目标稳步迈进。


0
CNZZ
|
百度统计
|
直播绵阳APP下载
|
呼叫中心:0816-2400000
© 2016 主办:绵阳广播电视台
|
承办:绵阳广电视讯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
违法举报:绵阳市网信办 0816-2330639
|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